新闻中心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名称:江西中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官网:www.jxzhongfan.com
电话:13970824645
联系人:万丹 
地址:南昌市西湖区滨江壹号 2618室

公司座机:0791-83869051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水利科普】水利人一定要知道的水利工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6-15 阅读:123

古代工程篇

图片


◆◆

白起渠

先秦


◆◆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位于湖北省襄樊南漳县东25公里处的武安镇境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水利工程。时间早于四川都江堰。  

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兵攻楚,拦蛮河水,开渠灌鄢。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武安镇由此而得名。战后,民用此渠灌田。  

唐大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5次对长渠进行了较大规模地修整。  

民国28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

图片

民国31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施工5年,终未修成。  

新中国成立后,古长渠终于迎来了春天。  

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会议,会后通过修复长渠的建议。  

于1950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  

1952年1月,宜南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人们在渠首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庆典。  

今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赤湖,蜿蜒47公里,灌田30多万亩,号称百里长渠。

◆◆

都江堰

战国—秦汉


◆◆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

浙江通济堰

魏晋


◆◆

通济堰大坝首创了拱坝形式,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拱坝还改变了水流方向,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  

“堰”是古代对一种水利工程的称谓。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图片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

四川通济堰

隋唐


◆◆

四川通济堰是岷江中游著名的灌溉工程,渠首在四川新律县城东南岷江支流南河、西河与岷江的汇合处。  

通济堰是有坝引水,拦河坝与南河斜交。壅竹笼堆筑,一般夏秋冲毁,冬季岁修再建。通济堰之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 ,而其历史则可以上溯到东汉建安年间。  

唐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从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到眉山县西南入江,灌溉农田六百顷。渠建成后名“通济堰”。  

这一时期章仇兼琼在岷江中游兴建的主要水利工程还有蟆颐堰(岷江左岸,在眉州境内引水)、鸿化堰(岷江右岸,在青线境内引水),在成都平原南部形成了仅次于都江堰的又一岷江灌溉体系,这些工程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宋代通济堰有较大发展,渠首和灌区都有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据记载,拦河坝长约860米,可以灌溉新津、彭山、通义、眉州四县农田3万亩。  

明末清初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废弃近百年,到雍正年间才开始回复。嘉庆七年也就是1802年在渠首上游开白鸡河154丈,引都江堰外江干渠沙沟河、黑石河水入西河全归通济堰。  

至此通济堰灌区与都江堰外江灌区相连,提高了水源保证率。这是历史上通济堰渠首工程的一次重要改建。  

1955年拦河坝由竹笼工活动坝改为浆砌混凝土坝;后又多次扩建和改造灌区渠系工程。现在的灌溉面积为50余万亩。

◆◆

京杭运河

宋元


◆◆

京杭运河,从北京至杭州的运河,全长1790km以上。春秋时开始开凿,元代最后开通。  

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图片

扩建、续建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段工程,将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并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t,承担起年总运量达1亿t的货运任务。  

从已建工程效益来看,具有投资少、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燃料消耗低的优点。

◆◆

高家堰


◆◆

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河防一览》等书认为系东汉陈登创建,不可信),是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条雄冠天下的长堤巨堰巍然屹立。 

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也很关心高堰大堤的修固,并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便泄洪保堤。

建国初这里发大水,周恩来同志乘坐飞机来到洪泽湖上空察看大堤,并致电省市政府“一定要修筑好洪泽湖大堤,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放以来的半多个多世纪。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这条人工巨堤不断得到加固修筑,使其更为完美。  

淮阴市政府于2003年已经启动程序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坎儿井


◆◆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图片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图片

现代工程篇

图片


◆◆
南水北调

◆◆

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  

由于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  

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

图片

因此,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为: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涉及44座地级以上城市,受水区为京、津、冀、鲁、豫、苏的39座地级及其以上城市、245座县级市(区、县城)和17个工业园区。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
三峡水利工程枢纽

◆◆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图片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江西中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未来互联